中澳谈得很彻底,澳大利亚总理离开北京,临走前对华许下承诺,为何只字没提达尔文港?
据中国青年网报道,7月15日,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结束对中国的正式访问。根据新华社发布的《中澳总理年度会晤联合成果声明》,双方签署了包括旅游合作、农产品检疫等在内的六项协议,同意加强在气候变化、能源转型等领域的对话。这场被澳媒称为历史性破冰的访问中,阿尔巴尼斯多次强调中澳关系成熟稳定的重要性,却对达尔文港租赁争议避而不谈——这个被视作中澳关系“试金石”的焦点议题,再次成为两国博弈的暗线。
澳大利亚总理(资料图)
阿尔巴尼斯此访收获颇丰。双方不仅续签了《中澳自由贸易协定》审议备忘录,还重启旅游对话机制,计划在2025年实现直航航班数量翻倍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中澳双边贸易额达1.5万亿元,中国连续16年稳居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地位。这些成果看似标志着两国关系重回正轨,实则暗藏分歧。
达尔文港的“失语”最能反映这种矛盾。2015年,中国岚桥集团通过国际招标以5.06亿澳元获得该港口99年租赁权,此后港口年吞吐量从1600万吨跃升至3000万吨,其中75%的进口货物来自中国,90%的出口流向亚洲市场。但随着美国在附近扩建军事设施,达尔文港的地缘价值陡增。美方不仅轮换部署25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,还计划投资2.7亿美元建设航空燃料储存设施。这种背景下,阿尔巴尼斯既要兑现竞选时收回港口的承诺,又需避免激怒中国,处境颇为尴尬。
达尔文港问题本质是商业契约与地缘政治的碰撞。从经济角度看,岚桥集团投入6000多万澳元升级设施,每年为当地创造1/3就业岗位,并通过捐赠20万澳元支持社区发展。澳前北领地总检察长约翰·埃尔芬克直言,租约在签订时没有收到任何安全异议,所谓风险完全是政治操弄但在美国施压下,澳政府三次启动安全审查,甚至考虑引入国防部背景的私募基金收购港口。
这种反复无常暴露澳方双重标准。2023年10月,澳政府曾明确表示无需更改租约,如今却以国家利益为由推翻结论。中国驻澳大使肖千的批评一针见血:港口亏损时出租,盈利时收回,这在道义上欠妥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美国瑟伯勒斯资本管理公司正与岚桥集团接触,被外界解读为以商业外衣行战略围堵之实。
展开全文
南海(资料图)
阿尔巴尼斯的沉默背后是多重压力的交织。一方面,他需要在2025年联邦议会选举前回应保守派对华软弱的指责。工党与联盟党已达成共识,若无法找到本地买家,将强制收回达尔文港。另一方面,澳大利亚80%的液化天然气、60%的铁矿石依赖中国市场,矿业巨头必和必拓等企业明确反对政治化商业。这种经济靠中国、安全靠美国的悖论,让澳政府陷入两难。
美国的介入加剧了这种复杂性。从2012年美军进驻达尔文港至今,该地区已成为印太战略的核心节点。日本计划从2025年起在此定期部署水陆机动团,美日澳三边军事合作进一步挤压中国战略空间。在这种背景下,阿尔巴尼斯若公开支持续约,可能被华盛顿视为背叛;但若强行毁约,不仅需支付巨额赔偿,还会损害澳大利亚契约精神的国际形象。
中方对达尔文港问题的立场始终明确:尊重合约,反对政治化。外交部多次强调,岚桥集团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经营权,澳方应提供公平营商环境。这种态度既有法律依据——中澳自贸协定明确禁止歧视性征收,也有现实考量:若达尔文港被美方控制,中国在南海的能源运输航线将面临更大风险。
中国的反制策略也在升级。除了通过外交渠道施压,商务部已启动对澳葡萄酒、煤炭等产品的选择性关税审查机制。这种精准打击既避免全面贸易战,又能让澳方切实感受到违约成本。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所言,中国正在用刚柔并济的方式,向世界证明契约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。
澳大利亚总理(资料图)
阿尔巴尼斯的回避战术难以长久维持。根据澳方计划,达尔文港租约问题将在2025年大选后重启谈判。届时,无论是工党连任还是联盟党上台,都可能以国家安全为由推动强制收购。但中方的应对手段同样充足:除了仲裁索赔,还可通过一带一路项目转移投资,例如加大对印尼瓜拉丹戎港、缅甸皎漂港的投入,削弱达尔文港的战略价值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场博弈已超越双边范畴。美国正试图将达尔文港模式复制到其他国家,例如鼓动菲律宾收回中资运营的苏比克湾。中国若在此事上让步,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因此,达尔文港之争不仅是商业纠纷,更是一场关乎国际规则主导权的较量。
阿尔巴尼斯离开北京时,带走的是合作协议,留下的是未解之题。中澳关系能否真正成熟稳定,取决于双方能否在达尔文港问题上找到平衡点。对澳大利亚而言,是选择做印太棋盘上的卒子,还是成为亚太经济整合的桥梁,答案或许就藏在达尔文港的浪潮声中。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远未到终局时刻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