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文《你行!你上!》口碑票房双输,大导作品为什么不再卖座?

Connor 区块链官网 2025-07-23 2 0

搜狐娱乐专稿(李小狼/文)客观上,姜文输给了大鹏。

截至发稿,《你行!你上!》豆瓣6.7分,7506万票房,预测票房1.21亿。《长安的荔枝》豆瓣7.7分,累计票房2.81亿,预测票房7.1亿。

大鹏拍了一部很当下的电影,有“要注意精神状态”、“心态崩了”等互联网化的台词,有对官僚系统的讽刺,也有对底层普通人的关怀。

姜文端上来一盘“姜文”,有爹和儿子,有密集的台词和飞腾的想象,还有那碟熟悉、需要致死量阅读理解的“醋”。

荔枝尚且当季,但醋配饺子,已经过了时候。

01 醋有了,饺子没了

《你行!你上!》依旧是一部典型的姜文作品。

台词的趣味性一直是姜文作品的风格。《你行!你上!》中台词多且密集,镜头经常在说话角色之间快速切换。

金句也有。比如李屏宾饰演的伯乐说:“跟着父亲只能另一个父亲,跟着大师才能成为大师”;再比如当郎朗闯美不顺,姜文饰演的郎国任说“现在有一股国内外的势力在对付我”。

姜文《你行!你上!》口碑票房双输,大导作品为什么不再卖座?

电影的影像也颇具美感,用现在流行的电影批评话术来说,这是一部纯粹的电影,而不是放在电影院播放的长视频。

《你行!你上》有一种天马行空的超现实感,开场就梦幻又癫狂——父子在天台争吵,天台的积水很深,像镜子一样透彻明亮,郎朗化着夸张的舞台妆,大叫着跑去跳楼,郎国任一个滑铲把他踢飞,字面意义上的“飞”。

画面定格于姜文的飞铲,再是音乐、字幕和片名。这样的开场或许也暗示了接下来观众看到的所有内容,都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传记片。

在国外拿奖时,两个郎朗飞了起来;郎朗搬家时,他在空中弹钢琴,背后是一栋大楼,所有邻居都站在窗户边上欢送;电影最后,姜文将郎朗17岁的救场拍成了侠客登场,郎国任在夕阳下的背影令人联想到《太阳照常升起》。

展开全文

姜文《你行!你上!》口碑票房双输,大导作品为什么不再卖座?

姜文的电影从来不缺解读。在很多影迷看来,他的电影存在大量隐喻,表面的剧情只是为醋包的饺子,背面的隐喻才是值得琢磨的醋。

《你行!你上!》也存在这种情况。

首映后,姜文受众像破译《达芬奇密码》一样,乐此不疲地拆解着电影中的每一句台词、每一个动作、每一种颜色、每一个角色名……最终得出答案,这其实是一部近代史!

解读也好,过度解读也罢,豆瓣6.7分和1亿+预测票房,大概证明了《你行!你上!》中的这点醋,大部分观众并不买账。

如果说姜文过去的作品值得解读,那是建立在饺子足够好吃的前提下——《太阳照常升起》豆瓣8.4分;他引发最多讨论与二创的作品《让子弹飞》,豆瓣363.4万人打出了9.0的高分。

饺子好吃,才显得醋有意义,而《你行!你上!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剧情无聊又冗长。

姜文《你行!你上!》口碑票房双输,大导作品为什么不再卖座?

电影长达144分钟,非常平铺直叙地讲述了郎朗17岁成名的经历——幼年学琴,从沈阳到丰台再到美利坚,比赛、考学,不停地找老师、换老师,但爹永远在。

由于原型人物过于知名,所以电影里的每一场比赛、每一个事件都毫无悬念。

故事不精彩,人物也不出彩。

电影的主角并非郎朗,而是他的父亲郎国任。但这个最核心的大男主,甚至也算不上有魅力的角色。

他掌控着儿子在钢琴外的一切,拒绝离场,拒绝所有试图掌控或帮助儿子的老师。

姜文没有把《你行!你上!》拍成民间想象的“严父逼子成龙”。那段绝望的父亲逼儿子吃药、跳楼,说“首先你死,然后我死”的故事,也被姜文轻轻放下。

《你行!你上!》更像是父子之间的一场“合谋”——两个目标一致的人,如何走到天花板之上。

姜文《你行!你上!》口碑票房双输,大导作品为什么不再卖座?

电影中还有一些姜文自己做父亲的私人经历,比如“半生缘”就来自他本人的感触;那张儿子要求父亲道歉的纸条,也来自他和12岁儿子的故事。

《邪不压正》宣传期,姜文说:“(《侠隐》的)乡愁与旧韵就留给别人拍吧,我儿子大了,我想拍一部他也喜欢的电影。”

在这部电影中,主角是彭于晏饰演的儿子李天然,他是个体面小伙儿,热爱在阳光灿烂的屋顶上奔跑,浪漫又美好。电影最后,姜文饰演的蓝青峰对他说:“我不是你爸爸,你该找自己的儿子了”。

《你行!你上!》中,姜文又把镜头对准了父亲。这或许是他“奖励”自己的“爹片”吧。

姜文《你行!你上!》口碑票房双输,大导作品为什么不再卖座?

02 自我与“自恋”

现在已经不是姜文最好的时代了。

《你行!你上!》的直播首映礼上,有女性观众称赞姜文“尊重女性角色在家庭里的重要性”,因为电影中塑造了周秀兰(即郎朗母亲)一角。

但姜文说了实话——他和郎朗一家接触过,不觉得女性在故事里是缺失的,“我感觉他妈从来没有缺失过,从物理时间、空间上,恐怕是没有常在一起,但心理上一直在一起。”

“我不是故意要强调女人的重要性,我觉得那个也有点不自然,干嘛非得拍女人马屁,我觉得这也不对。男女没那么对立,我不知道什么人老制造男女对立,这是种阴谋,没那么对立,男的多喜欢女的啊,你不觉得吗?哎呀,我不能瞎表达,女的也喜欢男的。”

姜文《你行!你上!》口碑票房双输,大导作品为什么不再卖座?

发言很快被主持人鲁豫打断。姜文问:“我说错了吗?”之后的对话中,他又小声问了一遍,带着些疑惑、惶恐,以及无所适从。

没有作品上映的姜文,几乎不会出现在公众前面,不上综艺,不接采访,不出席活动,没有任何个人社交媒体。今年之前,他已经“消失”了6年。

姜文或许并不清楚,在此时此刻的语境下,这绝非一段符合时代发展与氛围的发言,一如他本人和这部频繁被贴上“登”和“爹”标签的电影。

但姜文并非一个会适应时代的人,他只拍自己。

姜文曾经有过一次耿耿于怀的“失利”。《太阳照常升起》被普遍认为是他最个人的一部作品,电影中隐含了他的童年、母亲以及对历史的思考。

但电影上映时,很多观众评价“看不懂”,最终票房只有1000多万,在2007年的票房榜上排第28名。这一年,国产电影票房冠亚军分别是冯小刚的《集结号》和陈可辛的《投名状》。

姜文《你行!你上!》口碑票房双输,大导作品为什么不再卖座?

《太阳》之前,姜文是既有艺术性又受市场追捧的天才。他的头两部作品都入围了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;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在1995年大卖5000多万,年度票房榜第三,仅次于好莱坞电影《真实的谎言》和香港电影《红番区》。

但比起《太阳》的票房失利,姜文其实更在意被大规模评价“看不懂”,“很多人说看不懂,我觉得压根儿没有懂不懂这回事,实际上是给说成不懂了……当第一个不懂的声音传出来以后,就成为了主流的声音。”

《太阳》之后,就是《让子弹飞》。这大概是姜文现如今最被观众认可、接受的作品,口碑票房都十分成功——豆瓣9分,在2010年拿到6亿票房,仅次于《阿凡达》。

但在姜文看来,《太阳照常升起》才是真诚的、费心的,而《让子弹飞》是他妥协的产物,是粗暴的,费的仅仅是力。

“我曾经说,拍《让子弹飞》特别容易,别老拿赚钱说事儿,赚钱的片子谁不会拍,结果我发现人家不信我的话。所以,我就拍了一部,拍完以后我觉得确实容易,现在我这么说你总该信了吧。但无论怎么挣钱,它还是《太阳照常升起》的衍生品。”

直到现在,姜文依旧认为《让子弹飞》是简单的,在他心中的排名甚至比不上《你行!你上!》。

但正是这部“简单又粗暴”的电影,成为了姜文和观众最后的默契。

姜文《你行!你上!》口碑票房双输,大导作品为什么不再卖座?

在新时代,很多早期大导要么创作节奏放缓,要么创作转型。比如张艺谋陈凯歌拍了一些主旋律电影;当年凭借两部男人戏(《集结号》《投名状》)拿下票房冠亚军冯小刚和陈可辛,纷纷试水女人戏——《向阳·花》《酱园弄》。

而姜文从未放弃过自我表达,即便“送给观众”的《让子弹飞》,也脱胎于他的得意之作,有他一以贯之的、擅长的表达。

但他越是拍自认真诚又费心的电影,越是固执地坚持作者性和自我表达,就离观众越远。

《让子弹飞》之后的三部姜文作品——《一步之遥》《邪不压正》《你行!你上!》,不仅票房表现不佳,而且口碑全部两极分化。

在《一步之遥》中,姜文讽刺了消费主义和媒介暴力,他还直接把镜头对准观看戏中戏《枪毙马走日》的观众——他们或许并不在乎马走日的命运和事情的真相,但对暴力、刺激的场面展现了疯狂的热情。

这部电影再次被很多观众评价“看不懂”。而之后的《邪不压正》和《你行!你上!》,无论再怎么对前作进行重复、修正、转译,都没能达到“站着把钱挣了”的水平。

姜文《你行!你上!》口碑票房双输,大导作品为什么不再卖座?

在姜文后期作品的豆瓣短评区,“自恋”是高频词。这或许并非心理学上的、客观意义上的自恋,而是一种无法被理解的自我。

用现在流行的网络话说,“此导沉迷于自己的艺术不知道天地为何物了”。

但姜文只拍自己,他真心只拍自己,他不能假装自己不是爹,他就是爹。

《你行!你上!》首映礼,姜文说:“你老把我假设成另外一个人,(想着)我要适应时代。我没这么想过,我就看哪个故事有意思,先感动我,我就把它拍出来了,我就坚信别人也会被感动,但有时候我坚信对了,有时候坚信错了。”

今年4月的北影节活动期间,姜文多次提到了饺子的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,在他看来,那也是一部真心的、搭了很多功夫的作品。

大概,在不同的年纪和时代,自我表达就是会得到不同的反馈。

“一代人来,一代人走,大地永存,太阳升起,太阳落下,太阳照常升起。”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