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是有生命的
每年暑假,天安门广场总会出现这样的场景:天还没亮,家长们就拉着孩子一路狂奔,只为抢占看升旗的最佳位置。此类视频总在外网引起热议,外国网友不解:“为什么那么着迷,有必要吗?”其实,“看一看与太阳一同升起的五星红旗”,早已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。
文化就像刻入人体的DNA,虽然看不见摸不着,却通过无数次细微的日常实践,外化为每个人的本能反应。小到斑马线前礼让行人、邻里和睦尊师重道的文明实践,大到“一带一路”互利共赢的中国方案,都彰显了文化的传承力和穿透力。它就这样悄然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和我们一同生长着。
家长带着孩子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 图源:“北京交通广播”微信公众号
文化的生命,寄托在文化主体之上。这个主体可以是人,是物,是江河湖海,是岁月星辰。
比如,我们以自然的眼光看杭州西湖,它就是一个有山有水的生态系统,而以文化的眼光看,它却是生命、情感、历史记忆。人们之所以能透过这一泓湖水联想起白居易“山寺月中寻桂子”的逸兴、感受到张岱“独往湖心亭看雪”的寂寥,是因为前人已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融入其中,为自然客体注入了灵魂。当我们在今时今地“触摸”前人的情感与哲思时,文化就有了新的生命特征和时代脉息。
和自然生命体一样,文化的生长需要时间的孕育。中华文明的锻造、形成就像一棵参天大树,历经了数千年的生根发芽、抽枝长叶,从万年上山的一粒稻米,到五千多年良渚的一只玉琮,从南宋书院里的一幅画卷,到抗战岁月里的一封家书,时间的长河,沉淀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家国情怀与历史记忆,淬炼了中华民族穿越风雨、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。
今天,我们依然称自己为“炎黄子孙”,依然诵读先秦子学。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,它的连续性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中,它的生长也从未停歇。
展开全文
杭州西湖 图源:“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”微信公众号
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,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“性格”。正因如此,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。
农耕文明根植于沃土之上,其文化如大树般稳重务实;游牧民族奔驰于草原之间,其文化如骏马般自由热烈;海洋文明沉浮于浪潮之中,其文化如大海般包容开放。放眼寰球,不同文化气质迥异却各美其美,各自在时光的长河中镌刻下独特的印记。
《中庸》有言: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。”文化生命的繁盛,正是源于对差异的尊重与包容。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,就为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搭建了平台,让绚烂的文化在时代的春风里各自绽放、互相看见。
“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·文明互鉴浙江行”活动期间,外国嘉宾代表团一行“沉浸式”打卡安吉图源:“安吉发布”微信公众号
文化是会呼吸的,在一吸一呼之间进行着自我更新。它的呼吸如同人的呼吸一样自然、接续、循环,一刻都不会停止。这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。
历史上的佛教东传、“伊儒会通”,近代以来的“西学东渐”、新文化运动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,无一不在形塑着中华文化的样态。例如,敦煌壁画中描绘了大量中国古代神话、民俗生活等场景,又融入了波斯纹样、希腊式卷发、印度佛教等元素,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。
同时,中华文化也不断向外散发能量。中世纪时期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丝绸、瓷器等商品上的图案,激发了欧洲艺术家的创作灵感,促进了“洛可可风格”在园林、建筑、绘画等方面的创新。有意思的是,欧洲的“中国风”又传入东南亚,当地华侨将这种融合了中国风、西洋风、南洋风的艺术形式带回广东,修建了中西合璧的开平碉楼,“开平碉楼与村落”成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“呼吸”的本质在于吐故纳新,文化的生长也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。有的文化价值观受到生产方式变化的影响,有的文化形式随社会变迁不断进化,演变为新的形式。传说神农氏在几千年前便已发现茶叶,后来,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又发展出工夫茶、盖碗茶、茶百戏等多元茶文化形式。当下,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,奶茶、茶咖等新式饮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。
因此,真正的文化传承,不是简单复制过去的或是外来的,而是需要在“本来”和“外来”、传统与现代之中有所扬弃、融合发展。
图源:视觉中国
在与时代、与世界的合奏中,中华文明正在生成“新的文化生命体”。它既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,也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简单翻版。
一方面,马克思主义为“新的文化生命体”注入了“魂脉”。在西方的哲学传统中,很多人惯用二元对立的框架来认识世界,比如认为世界上不是朋友就是敌人,人与自然是冲突对立的,市场与政府是对立的两极,而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,中国探索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“‘看不见的手’和‘看得见的手’都要用好”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等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和创新理论成果,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一种新解法。
另一方面,“新的文化生命体”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“根脉”。无论是一票难求的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、新国风越剧《新龙门客栈》,还是爆火出圈的电影《哪吒2》、游戏《黑神话:悟空》,都可以看到,当代人正在用创新的形式、科技的手段重新阐释传统文化和中国故事,向世界展示出一幅原味不失、新意盎然的文化新图景。
在“根脉”和“魂脉”的互动中,五千多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有了新的时代表达,成为“新的文化生命体”。而我们每一个人,都是其中的一名“园丁”,参与着文化的培育、守护、传承,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。
本文播音:魏巍
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评论